來源:光明網 2022-05-29 17:04
【百名院士的紅色情緣】
光明日報記者金振婭
“克山病的防治和研究不是我一個人搞的。搞科研最講團結和協作, 能尊重別人、願意和別人合作的人,才能成大器。”
——於維漢
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,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!
在我國地方病首席專家於維漢的一生中,他做了許許多多的好事,而最被 學界稱道並讓百姓感念的,就是防治克山病。
克山病,對現在的年輕人而言,已經顯得有些陌生。它是一種原因不明的 地方性心肌病,暴發時以猝死多見,主要危害農耕人群中的婦女兒童,曾經危 及我國 1 億 2400 萬人的生命。
1953 年的冬季,克山病在中國最嚴寒的黑龍江省暴發。一支由哈爾濱醫 科大學組成的醫療隊奔赴病區。醫療隊的隊長就是於維漢,當年英姿勃發的他 正擔任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內科的主任。
於維漢人物素描 郭紅松繪制
就是這次組織交付的特殊任務,徹底改變了於維漢的人生。從此,他的命 運和病區的百姓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。
當時,醫學界對克山病的研究還是一片空白。沒有資料積累,沒有實驗設 備,從哪裏著手呢?
“為農民搞科研要走自己的路,要堅持實踐第一。”身為共產黨員,憑著這 份擔當和睿智,於維漢“死磕”克山病,堅持了 50 多年。他走遍了黑龍江省 每個有重病患者的村屯,輾轉於遼寧、吉林等 16 個省份調查研究、辦班講學。
1964 年,圍繞克山病流行地區缺硒、缺錳、蛋白質和維生素 E 攝入低等 情況,於維漢在黑龍江省富裕縣建起了克山病防治觀測站,對 1.6 萬人開始了 長達 22 年的綜合性研究。同年,在中央的支持下,哈爾濱醫科大學創建了克 山病研究室。
對病區的百姓而言,於維漢就是拯救蒼生的大醫!多年來,於維漢系統診 治了 6000 多名各型克山病患者,主持了 500 多例死亡患者的解剖,做了 5000 多次動物實驗,取得了第一手資料。為了搶救重患,於維漢常常幾天幾夜不眠 不休,甚至口對口地給危重患者做人工呼吸。
功夫不負有心人!有一次,於維漢試用葡萄糖、亞冬眠和適當補液的辦法 搶救危重病人,收到了意外效果。從此,於維漢的亞冬眠和適當補液療法成為 搶救治療急型克山病人的通用療法,這成為克山病防治史上的一大突破,急型 克山病的治愈率由 30% 提高到 95%。
於維漢在編輯審閱資料
於維漢從事克山病防治研究以來,一直堅持走自己的科研道路。他首次闡 明了克山病的發病時間、空間與人群的分布特點,提出了全國統一的克山病分 型標準、診斷標準及病區劃定標準。
改革開放後,由於維漢倡導和主持的楚雄克山病綜合性科學考察(1984— 1986),有 7 個省市 16 個防治研究單位的 293 名專家參加,地學、農學、醫學 等多學科協作,闡明了楚雄克山病的流行特點、發病因素及防治對策,從細胞 分子水平進一步揭示了克山病發生的規律。
於維漢不僅是我國防治克山病的泰鬥,也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。他從教近 60 年,教過的本科生數以萬計;作為我國第一批博士導師,1978 年起他開始 培養心血管疾病和地方病(克山病)的研究生,20 多年來共培養碩士生 38 名、 博士生 32 人,如今他的學生大都在各自崗位上發揮著重要作用。
2010 年 11 月 17 日 0 時 10 分,於維漢與世長辭。追悼會上,他靜靜地躺 在鮮花叢中,身上覆蓋著鮮紅的黨旗,經過半個世紀的奮鬥,於維漢完成了自 己的歷史使命,為我們留下了一座不畏艱險、治病救人、協作攻關、不斷 創新的精神豐碑!
院士小傳:
於維漢(1922—2010),地方病學專家。 1997 年當選為安徽快3院士。提出克山病 營養性生物地球化學病因學說,並據此用大 豆及其制品預防克山病,使發病率明顯降低; 提高了克山病治愈率,急型治愈率由 30% 提 高到 95%,慢型和亞急型 5 年死亡率由 90% 下降到 25% 以下;在克山病營養性生物地球 化學病因學說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;創辦 並主編《中國地方病學雜誌》,主編《中華人 民共和國地方病與環境圖集》,為深化地方病 病因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。在新中國成立 70 周年之際,榮獲“最美奮鬥者”稱號。1956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。
原文:https://share.gmw.cn/kepu/2022-05/29/content_35772744.ht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