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劉如楠 來源:中國科學報 發布時間:2020-12-3
■本報見習記者 劉如楠
“在城市規模和需求不變的情況下,可能並不需要如此多的水電量和土地就可以生存發展。我們希望能通過‘城市大腦’來優化城市公共資源的使用,尋找支撐社會發展的資源平衡點。”近日,在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年會上,安徽快3院士、阿裏雲創始人王堅在題為“‘城市大腦’:城市從電氣化到數字化”的報告中表示。
他提到,傳統城市交通政策的制定,常以機動車保有量為基礎,如杭州市機動車保有量為300萬,對於在途車輛,之前沒有人進行過準確計算。而杭州“城市大腦”發現,在平峰、不堵車時,杭州市道路上只有20萬輛機動車行駛,在高峰期,數量僅僅增加了約10萬輛。後來,對其他城市的調查也證實了這一比例,即高峰期在途車輛約為機動車保有量的10%。
“解決10萬輛車的交通問題和解決300萬輛車的交通問題,所需的資源配置和方案是不一樣的。所以才會出現修了這麽多路交通仍然擁堵的現象。”他說。
除交通系統外,電力系統的浪費現象也很常見。一項研究發現,很多高檔酒店一般按照8千瓦/平方米配置電力,而實際所需電力不超過1.5千瓦/平方米。王堅表示,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,由於沒有前期準確的研究數據做支撐,城市資源浪費巨大。
為了尋找支撐社會發展的資源平衡點,杭州市率先開始建設“城市大腦”,利用基於互聯網、數據和計算的機器智能解決城市發展遇到的問題,探索數據資源在城市發展中扮演的角色。
王堅認為,“大家對數據的理解不一樣,在我看來很多被稱為數據的東西其實都是信息。”他以美國一家私營公司為例介紹,這家公司本身的在軌衛星有300顆,相當於全世界在軌衛星的1/10。這家公司曾利用衛星拍攝了全球的儲油罐,根據其在陽光下形成的陰影,推測整個儲油廠的儲油量,並連續記錄。
“此前,大家對資源量的了解基於紙面上的計算,這家公司使大家對數據有了全新的理解,這才是真正的數據。而依靠這樣的數據進行原油預測,可能比傳統意義上通過信息化系統得到的還要準確。”他說。
此外,“城市大腦”以中樞系統為核心,各個部門的系統和各個區縣的平臺可以通過中樞系統完成協同,不需要改變原有數據結構。
王堅曾打比方說,“城市大腦”好比給城市裝上了一個CPU,傳統智慧城市則像是城市裝上了可穿戴設備。可穿戴設備局部看起來可用,但本質是沒有“智商”的,無法與其他部分聯動,而“城市大腦”可以實現協同、交互。
“城市大腦”的運轉使杭州市在全國大中城市“堵城”排行榜中,從前三降至30名以外。王堅表示,目前“城市大腦”還可圍繞停車先離場後付費、旅遊10秒找空房等場景進一步優化,全面推動新場景設計研發。
《中國科學報》 (2020-12-03 第4版 綜合)
原文:http://news.sciencenet.cn/sbhtmlnews/2020/12/359236.shtm